2008年8月2日 星期六

Five Key Issues in Restructing 讀後心得

這一篇文章是摘錄自埃里克文摘(ERIC Digest,Number 69)作者是Conley,David T.這篇文章主要是在說學校改變結構的五個重要議題,這五個議題分別是:
第一、系統性的思維:從許多計畫到遠見。領導者要能有遠見,能看到學校未來的樣貌,而不是以一個一個的計畫觀點來看結構的改變。
第二、結果導向:學校教育要收到何種結果?聯邦、洲及地方開始進行一些運動而看學習的結果,這修運動看重學生能做什麼,更甚於他們被教什麼。所以學校結構改變也要調整全國與地方標準很重要的一步。究竟是要訓練學生的工作能力?還是要培養學生生大學?還是要培養有民主素養的公民?還是要發揮學生的潛在能力?學校要有清楚的指標。
第三、學校是開放的系統:外在壓力是促成學校改變的重要力量,學校不能成為一個封閉系統,要能回應社區的要求,包括父母、社區的期待。
第四、校長重新定位:校長不再是一個決斷者或是獨裁者,而要重新定位為促進者,引導老師做出決定,給予方向指引。校長領導風格的改變是影響長期結構改變的一項重要因素。
第五、有風險學生的挑戰:傳統的學校結構不能照顧到個別有問題或是需要較多時間關照的學生,更改學校結構可採取活做學習策略,運用社區資源,結合職業與學術課程將可實質的讓有風險的學生確實的學習。
改變學校結構可以定義為一種根本假設的改變包含組織內的實踐與關係,在組織內與外界之間的活動,這方法實質上增加並改變所有學生學習的結果。

這篇文章不長,卻簡潔有力的給予一個宏觀思維方向,學校教育的功能何在?究竟學校教育要培訓學生什麼樣的能力?學校是這社會體制的一環,是為社會培養適合社會需求的人力,所以學校不能將自己獨立於社會整體之外,形成一封閉的系統。可是因應社會的需要,學校要思維舊有的結構是否仍然可以發揮功能,此時就有有系統觀、有遠見、有清楚的目標、清楚的界定自己的功能然後能發展有校的方法完成目標。
因為不瞭解文中所提及的美國教育背景,對於改變學校結構的實際背景狀況或是實際執行情況有很多的疑惑,所以儘管瞭解文意,但仍不能清楚的說明改變學校結構的這五個議題,僅就文意來瞭解這五個議題,我想一定頗有偏頗,所以我覺得這篇網誌的參考價值不高,但仍提供一個論點。

1 則留言:

陳木金教授部落格 提到...

心得感想相當深刻,繼續加油!